从建设到治理 探索城市高水平发展之路
从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到细微之处的城市管理,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如何让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实现城市高水平发展?本报特别邀请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原局长王早生分享理念观点及实践经验。
王早生: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规律的,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认识规律、顺应规律、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并实现发展。走好城市高水平发展之路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好“五大统筹”。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建设要按照规划执行,规划要有全局性和超前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建设智慧城市,实现智能化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让城市不仅有良好的外观、完整的功能,还要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一定要有产业,因此生产不能被忽视。但如果只重视生产、忽略生活,那么这个城市很可能留不住人。因此,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都要考虑,这样的城市才能既宜居又宜业。此外,还要统筹政府、市民、社会三大主题,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要把城市管理、治理好,光靠政府并不够,一定要动员全社会参与。民间团体、企业等都要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同时,还要发挥全体市民的作用,只有每一位市民都热爱自己的城市,这个城市才能发展得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逐渐完备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王早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是提升城市的智慧度与便利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平台是中心、枢纽和窗口,以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为目标,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前沿技术为支撑,是具有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测预警、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价等功能的信息化平台,是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载体。平台作为城市政府治理城市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可以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各部门、各系统,具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优势,可以对城市运行安全进行监测预警,对区域、部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监督考核,对城市运行监测和城市管理监督工作开展综合评价。
现代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火灾、洪涝、地震、传染性疾病等灾害和风险类型更多,致灾速度更快,造成损失更大,影响区域更广。运用信息技术对灾害和风险进行动态感知、监测预警,建立数字化综合响应平台,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提升城市对灾害和风险的自适应能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能够最终靠对多维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的感知分析、预报预警、跟踪处置,实现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健康的目标;通过及时有效地发现、快速处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问题,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便利、快捷的公共服务,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为民服务精准精细精致的目标。
此外,提升城市品质,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城市管理工作与人民生活环境及品质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始终围绕“人民生活”,把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作为第一个任务。近年来,各地城管部门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改进执法方式,全方面实施“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来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来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来解决,逐步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彰显城市管理的法理与情理、法度和温度。
王早生: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安全是工程的底线,质量与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我国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在法律和法规、技术标准基本完备的情况下,重点要抓好责任追究和落实,落实好工程监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浩然东风,工程监理制度应运而生。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工程监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方式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转变的步伐,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控制建设工期等方面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等每个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筑业改革和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变革的深入推进,建筑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需求十分迫切。监理行业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全力做好工程监理工作,成为工程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保障网”和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投资效益的“助力器”,成为工程建设高水平发展的“守护者”;要和政府紧密联系、不断苦练内功,协助配合政府承担质量安全监管的专业工作,为业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卫士”,当好业主信任的“建设管家”。
面对挑战,全过程工程咨询是其中的一种解题路径。建筑业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咨询。工程咨询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其水平高低影响着整个项目。目前,工程咨询机构遇到的问题是监理行业和企业规模较小或能力较弱,需要做强、做优、做大。由于历史原因,咨询、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过程存在一些有形以及无形的鸿沟,需要让它们融合发展,形成全过程工程咨询。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优点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监理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大规模的公司的优点是体量大、资金和人员充裕,可通过重组、并购和资产资源优化配置等方式,逐步形成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中小型监理企业的优点是决策迅速,学习能力强,那么就可抓住自己在某一专业方面的优势,做专、做精、做特、做新,为市场提供特色化、专业化的监理服务,将企业打造成为独具专业特色、规模适度、机制灵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工程咨询、监理企业。
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工程监理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监理信息化、数智化建设,并应用信息化、数智化技术实现监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现代化手段强化企业对项目监理机构的管控,提高工程实体检验测试、监测的效率,以此来实现企业减员提质增效,创造更多的效益。
中国建设报:如何推动建筑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
王早生:建筑业历史悠远长久,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现代建筑业。与建筑业相关的制度,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甚至生命财产教训积累而来的。跟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的提高,这些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调整。当下,人民群众对住房功能和质量的新期待日益增多,建筑业从过去注重速度、数量转向了追求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各地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好房子”,它承载的是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的追求。“好房子”应满足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要求,让群众住得健康、用得便捷、成本又低,又放心安心。
建筑业耗能高,从产品原料的生产到建造过程,到建筑建成以后,它的使用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它的能耗一般社会公认占社会总能耗的30%。所以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建筑的节能,建设里面的节能任务都是相当繁重的。绿色创新对于建筑业来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要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世界资源能源,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顺应时代需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促进建筑业高水平发展的文件,并推出了建筑节能方面的考核指标和标准体系。根据相关文件,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要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以全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建设报: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王早生: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并且要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并非指天空,而是指自然环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尊重传统,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不搞大拆大建,努力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尊重现有城市的格局和自然本底,敬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水平发展的空间底线。
经历了城市重建、城市转型、城市快速扩张等不同阶段,我国城市开始步入系统化的城市更新阶段,推动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尤其在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后,人员密集、空间发展受限,需通过城市更新来释放空间。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速度加快,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增加绿地植被,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更新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使城市运行更高效……城市更新为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条件,不断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城市更新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愈发完善。然而,个别历史建筑被拆除、城市风格千篇一律、人文气息不足等问题也随之显现。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正是要引导各地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怎么更新”“更新什么”,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城市特点、当地民俗科学规划,根据自然区位、发展条件及百姓需求,推进城市更新,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护好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鲜明的印记。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该下功夫做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传承。要保留城市原有风貌,一方面应有限拆除,即只拆除那些完全不符合城市建筑安全和影响规划刚性的部分;另一方面需要有机更新,主要是要将历史建筑和现代功能进行科学整合,取长补短,实现城市更新的目标。通过对城市开展保护更新,不仅仅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还能改变大拆大建的城市空间改造方式,解决城市“千城一面”、文脉断裂的问题。
同时,城市更新不是空间的简单更新,需要更精准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回应人民的期待。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要坚持问计于民,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坚持问需于民,把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和内在需求作为出发点,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在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新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城市活力与竞争力,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日,从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截至今年11月底,陕西省累计更新改造老化管道1.4万余公里,占更新改造总任务的83%。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临近年末,各地加大对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治理欠薪力度 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近期,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于2025年春节前,在全国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临近年末,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对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治理欠薪力度,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
近日,大连市住房公积金便民服务“旗舰店”“便利店”在长海县下辖4个岛屿的农行网点揭牌运营,至此大连市住房公积金便民服务网格化矩阵实现全市域覆盖,服务半径最远延伸至距主城区120公里外的海疆岛屿,打通服务“最后一海里”,联通陆海“民生幸福线”。
今年以来,上海市松江区打造全龄友好、老少皆宜、全民共享的社区健身空间,推动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其中,在永隆路仓华路街心公园内选址建设智能市民益智健身点示范点位,配置智慧化、覆盖全龄段的各类健身器材
为切实做好城市公园冰雪季服务管理,助力冰雪旅游季和亚洲冬季运动会召开,打造冰雪旅游文化名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从全市公园管理实际出发,在公园绿地内累计打造643.7万平方米景观留白区域,展示北国自然落雪景观、营造冬季美景。
广西安排2亿资金支持居民住房消费 购买首套、二套新建商品住房可获1万元补贴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房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